您的位置: 首页 >特色主题>劳模工作室>论文集锦>详细内容

论文集锦

深耕十年,培育学校发展的动力源——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学校教科研与教学改革创新”经验谈 虞文娟

来源:江苏省越溪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17-02-2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越溪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坚持“学校要发展,科研必先行”理念,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以教科研为抓手,着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一心一意地进行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品位,凸显办学特色,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用十年时间,把学校从一所纯农村的普通小学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省级实验小学,走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科研兴校之路。 十年前·困惑 学校虽然有百年历史,但由于地理位置等限制,一直是一所较普通的农村学校。2004年12月,随着当地建成开发区,学校易地新建的新校舍落成投入使用。2005年12月,学校通过了江苏省实验小学专家组的评审。2006年9月,学校正式被批准为江苏省级实验小学。 作为一所新进入实小队伍的农村学校,机遇与挑战并存。怎样把一所普通的农村学校建设好,尽快立足于省级实验小学这个群体,尽快让学校有更大的发展,成为学校班子必须面对的当务之急。分析学校现状,学校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学质量不容乐观。要让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学质量是底线。应该承认,学校没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做保障,其他的事情都很难开展下去。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教育质量对学校而言,就像是一个人的健康,是“1”,其他的东西都是“0”,只有有了这个“1”,后面的“0”才会有价值。 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位于农村,虽然在硬件上已经不输于城区学校,但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的学困生的比例比城区实验小学大。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毋庸讳言,农村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等的问题,总体而言与城市学生还有是差别的。另外,学校有三份之一的学生路程较远,由政府安排校车统一接送,他们的在校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很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有个别学生住在太湖里的渔船上,家里还没有通电,学习条件很差。经过调研发现,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学困生比例明显偏高,怎样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个一直困惑学校班子的问题。 当时,全国的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面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这一场深刻变革,作为一所新入闱省级实验小学的新手,怎样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找到切入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也是当时学校班子重点关注的问题。经过分析学生情况,大家发现,“数学生活化”、“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等教学理念日益反应在课堂教学中以后,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习惯于用死记硬背、套公式的学困生明显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多个班级的平时调测中出现了极端的分数。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如果把学困生丢在一边,只管优秀学生“自主探究”,只尊重优秀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无遗是一场失败的变革。怎样把新课程的精神结合校本实际,让新课程的理念落地生根,尤其是解决学困生的学习质量问题,是困惑学校管理班子的又一个的课题。 朱永新说:“教育科研的投入是一个校长最有远见的投入。”领导班子决定,以教科研为抓手,以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开始了科研兴校之路。大家选择了学困生作为学校教科研的主攻方向,把学困生的研究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抓手,作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起点,大家坚信一定能带着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起飞。 十年来·坚持 课题研究是科研兴校的主要途径和核心策略。确定了主攻方向,大家开始策划研究课题。在各级专家和领导的指导下,2006年,管理团队拟定了全校十一五主课题“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省级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组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操作组长,全体行政和核心学科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研究。课题组提出,将采用经济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课题组确立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经济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研究,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困生的研究并不新鲜,很多学校在做,怎样把课题做出新意,解决真问题呢?学校提出,本课题研究重在“有效性”。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事,但往往是教师自发的,教师们的转化目标只是让学困生提高考试成绩,应付眼前的考试,这与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以至于最终的转化结果是不尽人意的。而这个课题试图改变这种盲目的转化方式,从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这个源头上解决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学困生“自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课题组提出了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个命题。课题组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经济而有实效。 整个研究过程历时五年,从2006年到2010年,课题组组织学习,广泛收集学困生转化工作信息;进行研讨,交流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工作经验;研究个案,验证学困生转化措施的有效程度;分析案例,寻找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灵动智慧。终于在2010年顺利结题。 经过五年的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一套基本的操作样式和体系。课题组认为,寻找关键的困难成因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力措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具体操作可以从“寻因”开始,针对不同的成因,从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两个方面入手,通过预习习惯、参与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四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培训,利用多种方法强化常用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困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用这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调整,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列表如下: 五年研究,课题组一班人在不断思索中行走,也看到了学困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在每年九月进行的初一新生入学统考中,学校的成绩呈逐年上升之势,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齐头并进,每年都有进步,至2010年时已进入全区第一版块。这样的成绩,不仅是老师的辛勤工作的结果,更是课题研究的成效。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也小有收获。课题组成员的四十余篇成果论文发表或获奖。其中,《用游戏构建记忆》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小学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江苏省“师陶杯”等重要比赛中获奖。一本学校自遍的学困生个案研究案例《为天使缝补翅膀》汇编成册,近百个鲜活的学困生转变案例成为研究过程的见证。《小学教师培训》发表了记者专访文章《越来溪畔长奏科研之歌》,专题介绍了学校的课题研究情况。课题组的一组研究案例作为研究成果同时在“特色学校”栏目中作了专题报道。 几年的成功经验,给了大家继续前行的动力。2011年,课题组继续围绕学困生这一主题,开展深度研究。制订了“十二五”期间学校新的主课题“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培养小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当年12月,课题正式被批准为江苏省青年专项课题。 这个课题的研究点在哪儿呢?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了解一下。有个孩子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方面的知识时,困难很大,老师剪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纸片给他,让他边读题边看纸片模型,慢慢地,他会做了。于是,老师让他把两张纸片放在铅笔盒里,遇到难题,就拿出来摆。这个办法对这个孩子效果很好。可是,老师用这个办法教另一个孩子时,效果却不怎么样。在几年的学困生研究中,类似的例子不少,课题组发现,每个孩子的认知规律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那么,学困生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呢?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发现和培养学困生认识自己的擅长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呢?于是,课题组在“十一五”课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元认知理论”,课题组将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尝试通过有计划地指导学困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研究,课题组试图通过一个个个体的改变,总结经验,寻找元认知理论指导下培养小学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课题组认为,适当地运用元认知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从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实现学困生的转变,从理论上是可行的。总结出这个推断的可行性和操作策略,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又是一个五年,从2011年到2015年,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课题组紧紧围绕课题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课题组组织学习,广泛收集学困生转化工作信息。为了让研究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课题组组织了主要成员及以全体老师广泛收集学困生转化工作信息,认真学习有关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知识。课题组抓好培训,努力促进参与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升。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做好课题组成员的校本培训活动,抓住机会、创造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课题组抓实主课题论证,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研究初期,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在苏州市小学教育科研协作会上,课题组代表吴中区作了示范性论证,多方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课题组多次进行研讨,交流元认知理论指导下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工作经验。课题组成员坚持做到一月一活动。一把手校长参与活动,将一月中的研究资料进行汇总,小结,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措施。课题组进行个案研究,验证学困生转化措施的有效程度。课题组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的观察班中学困生个案,运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进行总结提升,形成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总结经验材料。课题组收集案例故事,用故事折射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灵动智慧。课题组组织成员把研究工作中的细节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个小案例。每个作为研究对象的学困生,老师们都会用一个案例来描述他的情况,让这些小案例折射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思索,最终形成了元认知理论指导下转发学困生参考策略案例集。五年来,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尝试、失败、改进、再尝试、再失败、再改进……十年的学困生研究,课题组成员已经习惯了这种反反复复。 2012年,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分析,证实了从元认知角度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这一方案的可行性。课题组认为,在元认知理论指导下,通过有计划地指导学困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可以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经过两次观测的结果分析,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在随后的几年中,课题组对元认知角度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基本的操作模式和理性认识逐渐清晰。课题组提出,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学困生转化策略,可以按这样的流程进行操作:首先,调查和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多种因素。其次,分析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困生认识自己学习优势的意识,从元认知角度为切入口,寻找自己的学习优势。然后,培养学困生适合自己的认知策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提高学困生元认知识别水平,不断调整和强化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根据反馈情况通过不断反馈再调整,最终形成属于该学困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流程总结如下图: 2015年10月,课题进入结题阶段。第二集学困生个案研究案例《为天使缝补翅膀》汇编成册。课题组成员的三十余篇成果论文发表或获奖。其中,陈浩《试谈元认知理论指导下转变学困生的策略》、朱春晓《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等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课题组主持人虞文娟在《小学教学研究》上发表论文《秉承传统文化滋养人文情怀 打造特色品牌》,介绍了学校的课题研究情况。主课题的方案作为教科研兴校的典型,入选知名教科研专家蔡金星出版的著作《课题效益初论》。 十年后·展望 知名学者王际海说:“中小学科研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解决问题,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就是最好的成果。”十年坚持,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两轮省级青年专项课题的研究,给学校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学困生,老师们有了更多的耐心和方法,针对不同学困生,老师们学会了采用更科学有效的转化方式。在近几年每年九月进行的初一新生入学统考中,学校的成绩呈逐年上升之势,几年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考试学科齐头并进,每年都有进步,多次进入前三甲。特别是英语学科,已从当年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优势学科。三科考试学科的教学质量稳居全区第一版块。这样的成绩,不仅是老师辛勤工作的结果,更是课题研究的成效。《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师培训》等知名刊物发表了专访文章,专题介绍学校开展的教科研活动。 科研兴校的过程就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改善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十年来,一支敬业爱岗、蓬勃进取的教师队伍正不断成长。十年前,学校只有吴中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骨干教师6名。现在,学校已有苏州市名校长1人,苏州市名教师1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吴中区名教师1人,吴中区学科带头人19名,区骨干教师以上称号者29人。 过硬的教学质量,以科研兴校的校本团队文化,给了学校发展强大的动力源。十年来,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苏州市特色体育项目学校、苏州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苏州市信息技术实验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会集体、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苏州市节水型学校、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优质幼儿园、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生态学校、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全国“十一五”科研杰出单位、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荣誉称号。十年中,学校集体在区级以上获奖160余项。学校以“传承吴越文化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主题的特色教育项目,已有较高知名度。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多届“船拳文化节”活动,社会反响热烈。以学校为单位申报的江南船拳已成功申报吴中区、苏州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部体卫艺司以及省教育厅领导曾先后莅临学校,视察船拳文化活动。目前,学校已成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教学实习基地”、“苏州市特色体育项目学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也在学校建立了“江南船拳文化研究中心”。特色活动还登上了央视舞台。 深耕十年,学校一班人用心实践着科研兴校的初衷,培育着学校发展的动力源。用十年验证了一个常识:学校要发展,科研必先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